宝宝维生素及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在市场上有药品、有保健品、也有食品,很多父母会觉得药品有风险,因为药品说明书写了不良反应,所以食品保健品更安全,海淘的就更安全。
可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必须更正!
中国的管理分类CFDA(中国药监局)分类包括药品、保健品、食品三类。对三类产品的管理严格程度、监管力度、执行标准都是不一样的。食品:生产需要QS生产许可证,对厂房的卫生有要求,食品可以添加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但添加量要符合营养强化剂的国家标准,不能低也不能过高。食品产品没有保健和治疗作用,也不能在产品包装和广告上宣传功效。保健品:需要药监局颁发的国食健字批准文号,也就是俗称的“小蓝帽”,药监局对产品功效宣传有规定,不能超出宣传范围,对年龄禁忌也有相关规定,但上市前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只具有保健作用,没有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作用。药品:国药准字的药品批准文号,执行《中国药典》标准,企业必须通过药品GMP认证,对生产流程、厂房设备都有更严格的要求。医院的临床试验,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对疾病有预防或治疗作用。看完这些比较,孰轻孰重,哪个严格,哪个安全,哪个有效是不是更清楚了呢!对于日常给宝宝服用营养补充剂,我们的目的是要帮助宝宝预防诸如贫血、佝偻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等!那产品是不是有效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此外,药品之所以会有不良反应,是药监局要求必须要说明,但不良反应在上市前都做过临床研究,发生率是很低的!如果发生率高,药监局也不会批准上市的!举个例子大家可能会更明确!比如同为补钙的产品,同为碳酸钙,那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的成份相同,也会有同样的不良反应的。而食品、保健品总说的液体钙,自然界不存在这种钙的名称,钙分为碳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柠檬酸钙等等,而所谓的液体钙只能算是一种液体剂型,而它真正的成份是什么,往往被忽略了!海淘营养品并不会更安全有效美国FDA对于产品分类只有两种:药品和食品,海淘代购的营养补充剂多数为维生素软糖,Ddrop滴剂,复合维生素、铁等等,这些在美国超市开架售货的产品是膳食营养补充剂,属于食品,而FDA对这类产品管理非常松散,FDA的规定是:“在膳食补充剂产品上市前,我们不会检查他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产品并没有安全和有效的保证,肯定吃不死人,但可能你白花冤枉钱,而且也有可能由于量少又过于依赖而越补越缺。
海淘药品更是要不得而对于海淘药品,是应该绝对禁止和反对的!
首先如果成份相同的产品,比如海淘常见的美林、泰诺林退烧药,成份与中国产的没有任何不同!同为强生公司出品,中国产是中国本地强生独资工厂生产,国外产的可能是本土工厂,也可能是泰国工厂、越南工厂,而国外的生产效率和懈怠早有耳闻,致使强生多次发出海外药品召回,而如果你买了海淘产品,但又不了解召回,只能自己吞苦果。
如果是一个在中国没有上市的药品,那在中国是没有进行过临床试验的,由于人种的区别,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不良反应,你是打算用自己的宝宝当小白鼠吗,你真伟大!小编佩服!还有一些产品你根本看不懂说明书,不了解药品禁忌,年龄禁忌,而海淘店家只是个卖货的,没有医学药学专业背景,不能给你专业的用药建议,TA的目的就是让你下单,如果你愿意稀里糊涂给宝宝服用这些药品,小编就更是无话可说了!完全不能海淘吗?通过正规途径,海淘一些宝宝的用品、玩具、衣服、甚至奶粉、米粉也没什么问题,小编也淘,有些玩具还是挺有意思的,很有创意!保温杯真的比国内同品牌的便宜!但是奶粉辅食需要稍微说一下!普通奶粉:首先你必须有一个靠谱的途径,假货很多!
其次,注意奶粉的营养成分表,有些代购商家会说同品牌奶粉中国销售的和他代购的成份不同,国外的就是好,吧啦吧啦的!现实是,各国会根据本国的营养情况、需求情况、水土营养制定不同的奶粉营养成份标准,如果品牌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是需要根据中国标准进行配方调整的。比如日本靠海,海产品食用多,日常碘、锌偏高,因此日本奶粉中碘、锌含量低于中国标准,而长期缺锌宝宝会厌食;而欧洲奶粉,由于欧洲母乳喂养率达90%,而且膳食营养充沛,因此奶粉中钙、铁均低于中国标准很多,长期缺铁宝宝会贫血,影响智力和体能;
而美国奶粉,普遍蛋白质、脂肪偏高,所以宝宝容易发胖。特殊配方奶粉:小编看到有人代购水解配方奶粉,说过敏宝宝喝!天呀!对于特殊配方奶粉,你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小零食:淘点儿无妨,国外的宝宝零食的确品种多样,花样百出!但可别当饭吃,不要影响宝宝正常的辅食添加。玩具、用品、服装:买吧买吧不是罪!3.15提到的问题是国内外玩具服装的通用问题,所以你买的时候要注意玩具的规定年龄,小颗粒玩具不要给小宝宝。衣服如果带绳子,其实没什么用,回家就拆了最好,裤子可以换松紧带!(图片来源于网络)医学育儿百科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