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常有一些贵气十足、耳熟能详的食品,它们被放置在精美的包装里,摆放在超市或者商场的显眼位置,一副“我与周围那些普通食品不一样”的样子。
当然了,价钱也不一样。
然而,这些食品的宣传往往会夸大保健、治疗的功能,却并不能替代正规治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哪些食品其实是智商税呢?
智商税第一名:燕窝
01
燕窝在干燥的状态下,蛋白质含量是50%左右但每顿燕窝也就3~5克,这蛋白质的摄入量还不如吃一个鸡蛋多,而且在蛋白质质量上也远不如鸡蛋。燕窝里还有曾被推上神坛的“唾液酸”。它对神经发育、提高免疫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物质在人和动物体内都有,我们自己就能合成,没必要吃那两口燕窝。
有些不靠谱的商家为了去除燕窝中的杂质,会违规使用漂白剂。买到这种燕窝,不仅劳财、还伤身。
智商税第二名:维生素/保健品
02
药店里块的保健品维c喝2块的药品维c有什么差别?差别大了。
保健品是食准字,审核比较轻松,所以鱼龙混杂,且暴利。而药品是国药准字,生产标准比食品严格得多。可以对疾病达到治疗作用且合法,才能够得到这个标识。所以审核很严格,几乎不允许混进和治疗无关的添加剂。
有的人会说,保健品的成分是纯天然食品提取,而药品是化工合成的。
其实无论哪种维c,它的化学分子式都是一样的。而药品和保健食品之间,真正的区别在于保健食品添加了色素、凝胶、白砂糖等添加剂,以及98块钱的智商税。
智商税第三名:冬虫夏草
03
冬虫夏草是蝙蝠蛾幼虫被虫草菌侵染形成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地底下的死虫僵尸以及长在它头上的一坨真菌。传说可以抗肿瘤的虫草素离临床试验还有很大的距离,而虫草酸就是常见的甘露醇,治疗便秘的开塞露里就有它。
年2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出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及制品会造成砷过量,存在较高风险。同年3月,停止了冬虫夏草用于保健食品试点工作,从此,冬虫夏草失去了“保健品”的资格。
智商税第四名:酵素
04
酵素是日语外来语,其实就是“酶”。首先,酶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进入胃里还没发挥作用就被分解了。其次,健康的人体是不会某种酶的,如果身体真的缺乏某种酵素导致生病,医生会给你注射相应的酵素。
酵素只能通过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对人体产生作用,口服是无效的。如果是小作坊或者自家做的酵素,发酵时容易有杂菌混入,喝了还可能会拉肚子。
智商税第五名:竹盐
05
有很多商家宣称竹盐具有消炎、排毒、治疗尿毒症和高血压的神效,实际上这种宣传是违法行为。除了药物,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宣称治疗作用。尽管上好的竹盐是在竹筒中烘烤多次而成,但它的成分仍旧是氯化钠。
据医学期刊《柳叶刀》统计,中国人首要的饮食风险就是高盐饮食。中国人均食盐摄入量为10克,比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最多5克的盐摄入量高了整整一倍。
而那些所谓的“每天两包竹盐泡水喝”的疗法,不仅不能治病,还会导致高血压。增加心脏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智商税第六名:蜂蜜
06
蜂蜜唯一被证实过的功效是减轻由普通感冒引起的咳嗽。而所谓的通便效果其实是身体“果糖不耐受”的表现。蜂蜜中近76%的成分都是糖,还有20%左右的水,而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有机酸等其他营养成分加起来的含量不足1%。欧洲食品安全局曾在年发文:蜂蜜的实际成分不能达到宣传中的功效,希望大家不要过度迷信蜂蜜。如果为了所谓的“保健养生”、“排毒养颜”的功效去狂喝蜂蜜水,那最后真正补的只有肥肉了。生活中的消费陷阱,真的是无所不在,只有带着求真、求证的态度去看待这些“热门”的产品,才能学会谨慎,最终避开这些陷阱,将每一分钱、每一口卡路里都留给最值得的东西。
如果你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并且渴望探寻问题的真相,欢迎加入TABS创新实验室,开启科研之旅!不管你想做文科商科还是理工科,无论你是学术小白还是科研大神,TABS都能根据你的需求为你匹配最适合你的导师与课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定制课题!(扫描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