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国药来历
相关法规
批文格式
换发批文
药品注册
药品相关

ldquo消字号rdquo为何甚

1月17日,福建省漳州市“欧艾抑菌霜”事件处理工作组通报调查处置进展情况,确认涉事产品含有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公安部门已传唤涉事企业主要涉案人员。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消字号”产品乱象并未消停,代加工市场依旧活跃。

“消字号”还在鼓吹疗效

在电商平台搜索“湿疹膏”,随处可见主打“宝宝专用”、“草本配方”的网红产品。其中,一款所谓的七效修复膏正在参加年货节促销活动。页面显示,该产品月销量超过份。

包装盒上,这款产品赫然标出“抑菌、滋润、修复、舒缓、收敛”等字眼,而详情介绍中,也列有“改善脱屑、缓解红痒、局部退红”等功效。通过实体店图片,还能看到“湿疹克星”等广告语。咨询客服,确认是否能够治疗湿疹,对方很快给出肯定答复,并表示产品为“消字号”。

所谓“消字号”,意味着这款产品取得的是消毒产品批号。

根据《消毒管理办法》,消毒剂、消毒器械和卫生用品生产企业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后,还应当取得所在地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方可从事消毒产品的生产。根据规定,消毒产品的标签(含说明书)和宣传内容必须真实,不得出现或暗示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无独有偶。另一款由某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婴幼儿肌肤护理霜也标榜可以“舒缓止痒、重建屏障”。客服解释称,产品“主要针对婴幼儿湿疹、口水疹、淹脖子等皮肤问题的护理,适用于全身涂抹,一般1到3天恢复。”而关于批号,对方也迅速给出“闽卫消字”的答复。

与药品相比,这类产品往往售价不菲。一支12克装的“消字号”护理霜标价就高达68元,部分30克装的“消字号”抑菌霜甚至卖到每瓶元。

包装生产“一条龙”服务

“消字号”产品如此泛滥,离不开代加工的功劳。

在河北某药业有限公司的网站上,“消字号”产品贴牌代加工正是其宣传的主要业务。从介绍来看,代加工产品涵盖贴剂、洗剂、水剂、凝胶、软膏等多种类别,市面上常见的宝宝抑菌膏也包含在内。工作人员表示,“这边是一条龙的,商标、内料、包装都可以提供。”

一家湖北的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同样表示可以提供“消字号”产品代加工。“一万份起做,如果是30克软管装,用白卡纸盒的话,每盒全包价在2.8元左右。如果是膏霜瓶的话,可能要在这个基础上每盒至少增加四毛钱。”

至于具体成分,工作人员坦言,“‘消字号’一般写草本配方,但里面不一定都添加的有。毕竟不像食品或药品那些管得比较严,实际添加哪些都要写出来,‘消字号’只要列出来有效抑菌成分,确保抑菌率符合规定,比如达到50%以上,其他就不一定非要把配方列那么清楚。”

从根源规范产品审批

“‘消字号’产品乱象由来已久,早在年,当时的卫生部就组织开展了‘整治消毒产品违法宣传疗效和添加药物专项行动’,严厉打击标识‘消字号’产品冒充药品的行为。”问药师平台创始人冀连梅谈到,在那次监督检查中,已经发现部分产品存在宣传疗效,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问题,“过了这么多年,乱象依然存在,可见还是需要从根源入手。”

冀连梅认为,问题的症结之一在于审批监管。

“从药品来说,‘国药准字’的申请人在申请药品上市注册前,需要完成药学、药理毒理学和药物临床试验等相关研究工作,经过国家药监部门的严格审批,整个流程下来最快也要3年,通常需要5到10年。相比之下,‘消字号’的审批就要容易很多,再加上审批权限下放到省,也就更可能存在漏洞。”

此外,目前药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归药监部门监管,消毒产品归各级卫生健康委监管,但卫生健康委的管理职能范围有限,容易出现监管上的灰色地带。

此外,违法成本过低也一直饱受诟病。根据《消毒管理办法》规定,消毒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责令其限期改正,可以处元以下罚款;造成感染性疾病暴发的,可以处元以上元以下的罚款。专业人士曾撰文表示,“这种处罚对于高利润的‘消字号’药膏生产企业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本文转载自北京日报客户端,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侵犯了作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将及时删除。

亲,中国药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huangshans.com/ypxg/60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