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双节”雨季和低温同时到来,流感发病率也在提高,除此外,更需要警惕二次疫情的暴发,那除了奥司他韦、连花清瘟等一类针对流感和疫情都起效的常用药外,家庭药箱还需要备好哪些药品呢?
一般来说,家庭用药应主要覆盖内服药、外用药、特殊人群和辅助用品四大类别。内服药常见的有感冒药、解热镇痛药、止咳化痰药、止泻药、通便药、抗过敏药、助消化药七大类,一般不推荐储备抗菌类药物。外用药主要有外用消毒药,如75%乙醇(酒精)、碘伏等;其他外用药如云南白药、风油精等;创可贴、灭菌医用棉签、纱布、绷带等卫生材料也要备齐。家中如有特殊病患,还应按专科医师建议准备常用应急药物。如心血管疾病使用的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哮喘患者使用的硫酸沙丁胺醇气雾剂等。除此外,家庭药箱还需要一些储存辅助用品,如小药箱、方便小药盒、定时药盒、切药器、研磨器等。
避免6个常见误区
误区一:任意改变药物剂量
在日常家庭用药过程中,有些患者为了见效快,有可能会擅自增加药物剂量或者次数。其实,这样不仅不能增强药效,反而极易产生毒副作用,尤其是儿童和老年人易引发中毒。还有的一些患者过分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擅自减少药物剂量,这样非但无效,反而会贻误病情。因此,疫情期间,患者进行家庭用药时,建议谨遵以往医嘱,或者是按照说明书进行用药,切记不可随意改变药量。
误区二:擅自停药
药物的治疗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一些慢性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抑郁症、精神病等甚至需要终身服用。因此,患者宅家期间也不能随意停药,是否需要停药应该谨遵医嘱。
误区三:随意换药
有些患者在服用某种药物几天后发现症状没有明显减轻,就怀疑药物是否有效,于是急忙换药,甚至寻找其他偏方。事实上,药物出现疗效需要一定的时间,随意换药可能会导致治疗复杂化,出现问题也难以找出原因对症处理。
误区四:服药后喝水过多
喝水过多会稀释胃液,不利于对药物的溶解和吸收。一般情况下,送服固体药物只需要一小杯温开水就足够了。如果是服用止咳糖浆类的制剂,最好五分钟内都不要喝水。
误区五:对着瓶口喝药
有些人在服用糖浆或合剂时,为了贪图方便会直接对着瓶口喝药,这样不卫生也不科学。对着瓶口喝药,一方面容易把细菌带入瓶内,加速药物变质,另一方面这样难以控制剂量,喝多了喝少了都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正确的方法应该时,按照规定的剂量,将药倒入小勺或其他小型容器中,然后再用温开水送服。
误区六:干吞服药
还有些人图省事,服药时不喝水,直接干吞药物,这种情况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干吞药物,一方面可能会使药物黏附在食管壁上,损伤食管粘膜,另一方面没有足够的水来帮助药物溶解,有些药物极易在体内形成结石。
辨清常见药品包装标注语
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非处方药(简称OTC药,没错,包装上有“OTC”字眼的就是非处方药了),不需要处方即可购买的药品,市民可根据需要选购,按照说明书自行使用。
红底白字的是甲类,绿底白字的是乙类。乙类非处方药安全性更高。
药品通用名和商品名:
通用名:药品的法定名称,每种药品只有一种通用名。包装上字体大,醒目。
商品名:同一通用名称的药品有不同生产厂家,厂家为树立品牌会给自己生产的药品再注册一个独特的名字。包装上字体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