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阴阳又是八纲中的总纲,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病,都要从人体阴阳的盛衰的角度去分析。
有些人体内的阴阳失衡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形成某一些固定的体质。
这些体质具体有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九种基本类型,其中的阳虚体质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质状态。
而今已过立春,《内经》上又有“春夏养阳”的说法,所以咱们来好好说一说阳虚是怎么一回事?如何来“养阳”来调理治疗阳虚、改变阳虚体质呢?
1
什么是阳虚?
顾名思义,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热量不足的病理状态。当阳虚不能制约阴,阴相对偏盛而出现寒象,就会出现“阳虚则寒”的现象。对照判断一下自己是不是阳虚:
(√)对镜子看看自己是不是面色苍白,有轻微的浮肿之象;
(√)自己常常感觉怕冷,手脚比一般人更“冰凉”;
(√)平时生活状态比较安静,精神相对萎靡,语气较低微,睡觉时喜欢踡卧;
(√)小便次数较多,尿液清长;
(√)舌苔白而胖大。
一般阳虚的人会出现以上一些症状,这种面色?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小便清长、完谷不化的表现常常是提示人体阳气亏虚的征象。2
阳虚的普遍性
阳虚体质在人群中十分常见,并且呈现越来越多、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以往阳虚的人多是中老年人,但随着城市工薪阶层的扩大,年轻群体也逐渐有阳虚的表现,这可能与人长期处于空调环境、生活工作不规律及体力劳动少有关。
3
阳气的重要性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内经把阳气对人体的作用比作太阳,阳气损伤,就会让身体虚弱,各种病邪趁机而入,乃至折寿,可见阳气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那么保护、增强阳气该从哪里入手呢?我们首先要了解与阳气的生成关系最紧密的脏腑,明白背后的机制才能有的放矢去调养。
阳气的生成,在于脾肾心
1)肾为“先天之本”,《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这也就是说,人体最开始的精气是由父母所予,一身的元阳都来自于肾,且肾不仅可以储存先天精气,也可以藏纳后天通过饮食而转化来的精气,所以阳虚跟肾的关系密切。
2)脾作为后天之本,胃肠中容纳的水谷,必须依赖脾的运化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然后输送至全身各个部位以充养形体,这就是脾作为中脏,发挥“灌溉四旁”的作用。
可以说,后天精气的生成,脾的作用巨大。同样,当脾的运化功能出现问题之时,阳气就会生成不足导致虚衰。
3)还有一种心阳虚的证候,相较于脾肾阳虚少见。前面提到的汗出过多,就有可能导致心阳虚衰。这是因为汗为津液所化生,血和津液又同出一源,因此有“汗血同源”之说。
而血又为心所住,故有“汗为心之液”之称。同时,血液的运行,也依赖于心气的推动,所以,阳气也与心息息相关。
4
阳虚会发生什么
阳气虚弱,除了发生前面所讲的精神萎靡、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完谷不化外,还会影响到人体的阴血津液。
这是因为在人体阴阳二气并不是独立的两种物质,他们是相辅相成、互根互用的。阴液的持续损伤会影响到阳气的生发,阳气的持续耗损也会影响到阴液的生成。
比如阳气消耗到一定程度,卫外的阳气不足,就不能发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的作用,从而使得体表不固,汗液容易外泄,出现多汗的症状,损耗人体的津液。
另外,长期处于阳虚的状态,人体的正气不足,容易被外邪侵袭,也就是体弱多病。
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内部的正气充盛,外在的邪气就难以侵袭。
《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在的皮肤、汗孔少了卫气的司职,就会因虚致病。
5
如何治疗调理阳虚
我们前面说了,阳虚主要责之于心脾肾三脏。所以,温补心脾肾,是治疗阳虚的关键。
总的阳虚治疗原则是“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说的是因为阳虚而出现寒象的人,不宜用辛温发散的药物去驱散阴寒,要通过温补阳气来制约阴寒。
这是因为表现出来的阴寒只是表象,其根本原因在于阳虚,阴只是相对偏盛,而不是真的偏盛。
针对脾阳不足的证候,可以温脾补中,益气温阳;
针对肾阳不足的证候,可以滋肾壮阳,温补下焦;
针对心阳不足的证候,可以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川黄口服液
治疗虚证专利产品提升免疫核心用药。
川黄口服液
国药准字Z
本品为深棕色液体;气特异,味微苦、微涩。
:益气养血,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能改善气血两虚,肝肾不足所致的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等症。对免疫力低下、放化疗后白细胞减少及高脂血症等有辅助治疗作用。
每支装10毫升
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3次。
以上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文中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所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
扫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